作家速成教程第四章 非小说类书籍和文章的写作 :08:人物专访

系统推荐 更新:2019-12-17 22:03:52

 如果被访人提供了珠宝,那么作家就应充当珠宝商,为每一句话设计适宜的背景。 

  ——图尔·布卢姆
  
  在超市购物等待付款时,你不妨观察一下,好奇心在驱使人们阅读什么。报纸的头条新闻以麦当娜的成功和戴安娜王妃的分娩愉悦大众,一句话:传播流言蜚语。就连那些有身份的杂志也不会以普通人作封面人物(除非他是超级偶像迈克尔·杰克逊),编辑们知道,名人能吸引大众。
  对作家来说,这是值得庆幸的事。从灸手可热的企业家到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吸引力为人物专访文章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如果你常在知名人士的社交圈内活动,只需将句子连缀成篇就会令发行人欣喜不已。但在这个领域,交际不会成就你,也不会败坏你。自由撰稿人如能捕捉到有趣的人物,不管他们知名与否,其生活真相都能吸引大众。
  
  选择对象
  名声可待价而沽。超级明星所思所想,如今已成为新闻。那些靠写名人小传为生的家伙幸运地发了大财,但是,向明星献殷勤需要耐心和厚脸皮。
  许多富有且名声显赫的人雇用宣传人员挡记者的驾。忙碌的演员通常没有时间与记者闲聊。若一家全国性杂志为你的采访开了方便之门,名人还要讨价还价,将其照片刊登在封面上,为其最新计划作褒扬之词。一些名人还要将问题事先过目。如果新近出炉的公众偶像果真接受了你的约见,你会发现这种谈话气氛相当亲密,你被视为尊贵的客人。
  如果你身处纽约的一个文化精英圈子之外,死去的名人也是很好的题材。首先,他们不会太忙,也不会神经太敏感。其次,在文章若被采用,即将发表之际,他们不会突然收回说过的话。话又说回来,坟墓使明星的新闻价值大大降低。因此,作者一定要想办法给文章一个适时的说辞。那意味着,你须提前一段时间写作,使文章见刊时,正好赶在某个名人的纪念日。你可围绕各种诞辰和十周年纪念做文章。有一次,我投稿给一家航空杂志,文章是对W·C·费尔德斯作品的回顾,我写到:“即使在死后四十年的今天,费尔德斯在黑色幽默领域仍然堪称魁首。”
  初学者最好遵循环境保护者说的:“从全球角度思考,在地区范围行动。”仔细想想你家附近是否有某人的经历值得一写,本地或区域性刊物喜欢向读者介绍生活在他们周围的人。可以先设想一个问题:谁是本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大力倡导者?谁为爱滋病儿提供了庇护?谁开办了一家生态商店?一次,某市办杂志让我写一篇有关儿童遭受虐待的文章,我便选择了一位乱伦的受害者为写作对象。她现在又在虐待自己的孩子,但正在积极寻找帮助,以摆脱这种恶性循环。另外,广泛翻阅报刊,搜寻有杰出才能的人物。你可能会发现住在隔壁的那个家伙在外面的名声比本地大得多。一位银行投资家被尊称为具有杰出才干的理财能手之后,本市一家周报才安排我采访他,但这里的居民几乎没有人听说过他。
  我常常将本地的人物特写推荐给全国性杂志。我经常翻阅日报,寻找可写的人物。比如:此人有非同寻常的爱好,最近刚获得一项荣誉;或他有一个聪明的想法,令人感兴趣。然后我仔细察看他的经历,以寻找一个切人角度。例如:我在新奥尔良居住时,读到一篇关于法官的报道,讲述了一名法官关心犯人,为年轻犯人指定书目的事。我想:儿童读物作者对此一定颇有兴趣。事实上,最后有两家杂志采用了我这篇人物专访。与这位法官在会议室谈话时,我不仅了解了她的文学口味,还了解到对青少年执法上的困难。文学与法律这两个轮子咬合一起,我就此变换了一个主题,改写的文章寄给了一家青少年杂志。
  人物专访的妙处在于你可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你的采访对象是女的吗?试试向妇女杂志投稿。她工作吗?这又投合了职业期刊的口味。他是在哪儿长大成人的?寄给他家乡的报纸怎么样?他在哪儿上的大学?不妨将其发表在校友杂志上。他在军队服过役吗?军队出版物会对此感兴趣的。
  最近,我采访了一位旅馆老板、慈善家,他在“迪斯尼世界”附近开办了一家免费旅社,专为患有绝症的晚期病儿及家长提供服务。起先,我将这篇报道投给一家一般性的杂志,但是这家杂志已登了一篇有关他的报道,其他杂志也都拒绝了我。既然这位慈善家已接近退休年龄,我又试着向老年人的刊物投稿,但仍未成功。这位慈善家作为一场灾难的幸存者,说过一番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我与那些对自己的命运毫无把握的孩子容易沟通。我小时候,就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犹太读者会与他的动机产生共鸣吗?果真,一家犹太刊物买下了我的手稿。
  
  组织采访
  重要的不是你认识谁,而是你对他的了解有多深。通常,你只有一个对象,即被访者,所以应尽可能从交谈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我总是考虑到被访者的方便,事先将会谈时间安排好。我喜欢在对方工作时交谈,在他的家或办公室里。
  在周围多看看,小摆设和相片常常能5!出提问,正在活动的人能够为你提供细节。一次我与一位鉴定家共进午餐,得知他已有79岁的年纪,仍爬楼梯到二楼的办公室工作,并且把一块火腿三明治看作是美味佳肴。于是读者通过我,有机会了解到这些生活细节。
  在获得被访者同意的情况下,应尽量多拍些照片。照片不仅会吸引编辑,还使我避免了诸如“灰褐色眼睛”、“短头发”之类的机械描述,只需将笔墨集中在主观性的细节上。作为商人,亨利·朗德威尔斯的胸怀使他有别于那些行政事务人员,我希望借助语言将这种印象传达给读者。“这个身形瘦长的人随意地系着领带,说话时语调柔和,略带欧洲口音。孩子们都很喜欢他……”。
  电话访谈时,由于没有视觉辅助,我向对方提出更多较为深人的问题,有时长达几个小时。电话采访那位乱伦受害者时,出于保护隐私的考虑,她没有公开姓名。但关于她的日常生活我获得了大量信息,使读者相信她是一个正常的父母。
  
  像大多数在外工作的母亲一样,科瑞丝按钟点安排生活。每天早晨5:30起床,穿衣洗漱,叫醒三个女儿,做早饭,开车将孩子们送到托儿所。她从事室内设计工作,下班后,再将孩子接回来。如果不开教师会议,她通常在下午5:30回到家中。另外,星期二,她六岁的女儿要学芭蕾;星期三,五岁的女儿要学跳舞;星期四,她要去购物。
  每周一,科瑞丝和女儿们急匆勿吃过饭后,便驱车前往教堂。在那儿,科瑞丝和几个家长探讨为什么不应再伤害自己的孩子,以及应该怎么办。
  
  为准备采访,我阅读有关被访者的所有信息,但对他人所写的资料一定要进行核实。采访时,我快速地记笔记、提问题,但从不是一成不变的。既然我希望得到发自内心的言论,就要保持谈话的自然。
  为求得准确和便于日后核查,多数作家在征得对方同意的前提下,将谈话内容录音。除非担心被起诉,或希望获得专业性引文,一般我不使用录音机,机器的存在会让被访人不自在。这样做笔记时迫使我听得更仔细,有时我一边飞快地做着记录,同时尽力捕捉每一个字眼,在这个空档被访者会不时地插入一些很妙的想法。
  最后,我向朋友、同事,或某对夫妻征求意见。如何将其中令人疑惑的问题搞得清楚明白?要问被访者本人。你若有有趣的问题,朋友们会谈得更放松。除非你写的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一般来说,即便是你的崇拜者也会充任非常不错的批评家。他们常会肯定你的判断,同时保护你不涉入危险的境地。
  
  动笔写作
  我喜欢写人物专访是因为它的连续性,你不需循着来时的路径,回过头去问:这个人是谁?
  时间顺序可形成文章的主要框架:他来自哪里?现在在做什么?他希望将来在什么方面有所成就(如果主人公已死,她留下了什么遗产)?当然,为了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我常常打乱这些顺序。我在为女童子军的创办者写小传时,就没有从她在萨王纳群落度过的随心所欲的童年写起,而是从她在一次恶梦般的婚姻醒来后,空虚郁闷的生活谈起:
  
  虽然朱丽叶刚刚成功地从已故丈夫的情妇手中夺回属于自己的那部分遗产,她的中年生活看上去却像北极的冻土那样荒凉萧瑟。“我只是这世上一个无聊的妇人,没有真正的工作或责任。”她在1906年从英国写给母亲的信中说。
  
  接着,我跨越了六年,写她如何创办了赋予她生活目标的女童子军。然后又回过头去写她的家庭,并详细描述了对这位姑娘产生深远影响的几位聪明睿智的妇女,以及她的成长过程。在我确立自己关注的主题时,总是事先找好一两个能弓!导它的观点。在纺织品艺术家李莎·薇莉亚森的小传中,我从她谈论院中的一对雕塑说起,因为阴和阳对阐释她的作品有很大作用。为一家青少年杂志写一位服装设计师的发家史时,我着重强调他是农业季节工的儿子,干的是重活,而非从小与晒衣架打交道。现在他身份显赫,为美国最新潮的人设计时装。
  没有一篇文章能由你独自完成,你和被访者在采访中共同分担这项工作。你们轮流出现在话筒前,记者进行组织、描述、解释,被访者则以清晰的声音讲话。声调能够展现性格,所以我插人许多弓唁。从而,读者得以发现曼林·切平易朴实的风格,她以幽默的口吻谈到法律学校:“我在疑惑中度过了第一学年……我所了解的只有那么一点。”多数人都爱离题闲聊,但我避免将某人滔滔不绝的谈话原样誊写过来。如果被访人提供了珠宝,那么作家就应充当珠宝商,为每一句话设计适宜的背景。
  除了他们的谈话,作者的印象对于一篇专访也非常重要。被访人是像蜂鸟般从一个话题轻盈地转到另一个话题,还是笨拙如熊,步履瞒珊?作为读者的中介,你要回答:“是什么打动了我?”我注意到高利贷投资家唐·葛瑞并不像企业巨头那般穿着,他既不穿丝绸,衣服上也没有交织字母,他只戴手表和婚戒。即使我正着意将某人塑造成英雄或恶棍,我也经常添加其他材料,以反应人的矛盾性。曼林告诉我,她因受不了影片的暴力和读神,她总是闭着眼睛,堵着耳朵。真实的人总有许多难处。
  通常,我总要把最好的引言留待篇尾。设计师海克托·赫尔南德兹用一句话总结了他的时尚哲学,我将其作为结语:“时尚是某种具有个人特色的东西,它是无人观看时的居家穿着,是毫不做作的形象。”我的编辑又加了一句有关他攀登成功之梯的话。这给我一个教训:永远不要认为手中的稿子就是文章发表时的形态,不管被访人物或记者说了些什么,最后的权利总在编辑手中。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秀文小哥
写了 193529 字,被 60 人关注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