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严格禁止发布违法/不实/欺诈等垃圾信息,一经发现将永久封禁帐号,针对违法信息将保留相关证据配合公安机关调查!
表现出攻击性,是孩子正在成长的信号。
前几天,有位朋友和我聊天,说孩子和他闹着玩,拍了她脸一巴掌。
孩子的奶奶看到后马上教育孩子:“你怎么能对妈妈动手,”然后回头教育她:“你现在不能纵容孩子这个行为,不然长大后指不定变成什么样呢”。
奶奶认为孩子的行为非常严重,就像我们父辈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对于孩子打人的行为习惯性制止,并有一些负面评价。
到了我们这一代,朋友说妈妈有点太大惊小怪了,但说实话她自己也担心,孩子以后会不会真的无法无天,应该如何面对孩子这种行为呢?
我认为回应孩子具有攻击性的行为前提是:如何看待孩子这种行为。
攻击性是孩子成长的信号。
攻击性其实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刚会爬的婴儿喜欢乱扔东西,学走路的孩童有咬人的行为,两岁的孩子脾气暴躁,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对着干。
这些攻击性的释放伴随着成长的重要节点发生,孩子会享受激怒父母所带来的快感,他试着用这种方式和父母沟通。
这个行为背后,是孩子对分离在做进一步的准备。
攻击的同时,孩子也有和父母保持连接的心情,所以孩子会很在意父母被攻击之后的反应。
攻击是孩子试探边界的表现。
孩子会因为一个玩具攻击别的小朋友,这其实也是在试探自己和他人的边界,只不过表现形式是攻击他人。
所以有的时候,攻击行为是孩子在学习如何同他人打交道。
攻击是无法表达的亲密。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这种经历,孩子和你相处融洽的时候,会突然攻击你一下,比如抓头发、咬胳膊。看见你发怒,还会笑个不停,这些行为背后表达他想和你多亲近。
游戏中,一个孩子突然打了另一个孩子,也可能是为了表达亲密关系,因为他还没有学会其他表达方式,比如合理的沟通。
两个孩子的家庭里,我们更容易观察到孩子之间的攻击性,这时候父母如何看待这种行为就十分重要。
汤加辉老师说:
“对小孩子来讲,攻击谁就代表喜欢谁,如果不喜欢就不会去用力,喜欢才会。”
孩子分不清楚攻击是喜欢还是恶意,因为这两者本身就有一定的联系。
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曾经在游乐场看到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她拿起来水瓶用了丢了出去,然后捡回来再丢出去,重复了很多次,每次重复都会看向远处一对夫妻。
我想那对夫妻可能是孩子的父母,她在用这个行为试图引起父母的注意,但是她的父母好像没有发现。
直到她把水瓶丢到了其他孩子身上,被打到的孩子家长去批评她,小女孩的父母才反应过来,走过去和家长道歉。
我发现孩子在父母走过来以后,脸上有了些放松的表情。
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这种行为,仅仅是为了让父母关注自己。
根据他们的经验,只有他开始攻击别的孩子时,父母才会关注自己。
我们在聊孩子的攻击行为时,其实是在聊孩子如何建立关系,攻击也建立关系的一种方式。
在他没有学会更好的方式之前,攻击是孩子能选择建立关系的为数不多的一种方式。
通过观察父母在自己攻击行为后的反应,形成关于我好还是不好,我可以被接纳还是被排斥的体验,反馈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自我认知和自我如何在关系中相处的经验。
理解了孩子的攻击性,应该如何回应?
意识到孩子的攻击性是在经历一个成长节点,包容他的攻击性,陪他一起度过。
如果父母无法承受孩子的攻击,她的反应是非常剧烈的,打骂孩子,或者给孩子贴上“叛逆”的标签。
孩子要么承认这个标签,行为愈发恶劣,要么伤害自己,把攻击性隐藏起来。
压抑的攻击性会在日后爆发,比如成年后的暴怒、肢体攻击,严重者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种爆发,就是青少年时期父母放任不管的后果。
如果家长包容孩子的攻击性,孩子会认为“你接受了我的样子,或者我可以成为任何样子。”
这种自我认可会让攻击性得到升华。
比如通过正当的竞争取得好成绩,社会成就。
给孩子一个清晰的边界。
接纳不是一味纵容,在接纳的同时告诉孩子,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坚决不能做。
一个清晰的边界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安全。
设定边界时家长要温和而坚定,温和是指对孩子没有厌恶的情绪,坚定是指规则明确,不是随意可以做任何事。
孩子逐渐意识到你和他是不同的个体,他的行为会给人带来影响,边界感就是这样慢慢建立的。
最后,引用温尼科特的一句话:
一个母亲最可敬的行为,就是能够被孩子伤害,而她自己能深深厌恶孩子却不会向孩子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