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干货内容用户更喜欢阅读转发?

系统推荐 更新:2020-01-09 10:00:24

什么样的干货内容用户更喜欢阅读转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句话用来描绘新媒体行业所处的环境好像总是那么贴切。

说实在,现在整个互联网新媒体环境的改变真的很大。

新媒体用户人群改变了,用户消费习惯改变了,读者对内容的挑剔度越来越高,各种新型平台异军突起,内容呈现形式百花齐放应接不暇,各项技术的运用也是越来越专业,新媒体行业越来越需要精细化运营。

而内容,永远是一个致胜的关键。

相信运营过新媒体平台一段时间的小伙伴,都会认同内容的重要性。但同时也会非常苦恼一个问题:

对用户价值大的干货文章,创作不易,阅读量往往偏低;
质量相对较差的文章,简单编排,有时候自己都没看上,阅读量却有很高。
相比幽默、资讯、情感、娱乐等类型的内容,很多干货类内容,一般并不属于高频阅读需求。因为干货文章总体而言信息密度比较高,逻辑性更强,读起来比较累,大家都喜欢轻松一点。

怎么办?

是要沉心于去做后者吗?追求表面的阅读量,降低自己对于内容的要求,只是去迎合用户?

我觉得不对。

2019 年,不管是新媒体从业者的寒冬还是新的春天,内容创作依然是核心竞争力,快速追求阅读量可能会短时间有效果,但大浪淘沙,最终依靠的还是对内容的精细化运营,内容是根本,形式(图文、音频、漫画、短视频等等)只是一个放大器。

对于内容创作者,首先就要有对内容的执着和要求,明确价值观,坚守底线。其次,保持一个宗旨:不管什么内容,一定是言之有物,对用户有帮助。

输出对用户价值大的干货文章,这事一定不能放弃,反倒是要花最多的时间去思考。

但是运营新媒体,不是关上门创作内容给自己看,我们就是需要有人阅读、有粉丝、有增长。

那如何平衡这两者关系?如何输出干货文章的同时,让用户也喜欢阅读转发?

这里老贼分享一些自己的观点,权当抛砖引玉。

01 什么样的干货内容, 用户更喜欢阅读?

辛辛苦苦呕心沥血的创作干货,费尽心思找资料、做调查、求论证、反复修改,最后可能一周才能出一篇干货文章。

然后怀着激动的心情,小心翼翼检查一遍又一遍后点下推送按钮,满怀期待的刷新着页面等待爆发。

结果,惨淡的阅读量再次把你从梦想拉回现实。

为什么会这样?你的内容确实非常有料,选题也很新颖,分析有理有据,表达逻辑严谨......明明是一篇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干货文章,为什么他们还是不想阅读呢?

有可能是这样,你可能惊叹于自己这篇文章的信息量,嗨到爆,但其他人看你文章可能就是一句话:哥,我是真看不下去啊。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文章的信息密度。

干货文章首先当然是要够有料,但是也得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度,“火力太猛”(信息密度太高)往往是很多垂直干货文章不受待见的原因。

一篇文章的信息密度直接与可读性息息相关,看似是正向线性关系,实则是存在一个阈值。为什么有的文章可读性差,未必是因为质量差,也可能是因为它的的信息密度太高。

当你的文章知识点太多、内容太难懂、观点太难理解、用词也过于刁钻,信息密度超过一个阈值之后,它的可读性就和信息密度成反比了。

总的来说,就算是干货内容的创作,也不能给用户制造过多的信息点,语言句式不要过于复杂晦涩,更不要把本就复杂的信息再次复杂化。信息密度太高,读者阅读和理解起来就非常困难,脑壳疼,恐怕没多少人读得下去。

对于干货文章,在追求专业度、有料有货、对用户有价值的同时,以下这些方法还能让用户更愿意阅读。

1)减少认知陷阱

很多内容创作者会假设用户跟自己有一样的专业背景知识,直接就跳过了用户理解的过程,越说越起劲,越写越深入,结果用户压根就看不懂,越看越头大,这就人为的给用户制造了认知陷阱。

所以,对于用户可能不懂的东西,别犹豫,该解释就解释,减少认知陷阱。

2) 说人话,别死作

尽量不要让你的文章生涩难懂,你所谓的专业词没必要放就不放,直接了当就OK了,文字以通俗为主。不要总想着用什么最高级形容词,真没什么意思,现在牛气的文案都不流行用形容词了。

别追求那种文学派的风格,除非你本就是往那个方向发展。高雅的文字和精致的词藻很有可能会喧宾夺主,莫名其妙的拉高信息密度。而且,你也没必要弄得那么深沉。

3)多使用短句

短句是个好东西,貌似再复杂的句子,在拆分成几个短句之后都会变得简洁明了,易于阅读。同时,它会让叙述紧凑,产生不错的张力,让读者阅读起来更舒服。

而在用短句的过程中,可以尽量多用动词和具体名词。动词是最容易让用户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助于理解的,具体的名词也是,别动不动就用形容词,只会让本就复杂的文章更加无感。

4)重细节,多讲事实和故事

干货文章往往涉及到的概念容易模糊不清、比较抽象,很难让用户建立认知。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去重视细节的描述,细节的东西越多,就越能有画面感,容易阅读。

同时,多讲事实和故事。因为讲事实才更显真实,读的人更能感同身受,这样的内容信息密度更低。而讲故事无疑是最具画面感也最容易理解的一种内容表达方式,可以讲自己的故事,讲身边的故事,讲听说的故事......他会聚精会神的听你讲完。

5)多关联熟悉事物

这个老贼提到过多次,对于用户不怎么熟悉的概念,可以利用他已经理解的熟悉事物来解释,这能够让他在短时间理解你想要表达的信息。在短短的几秒钟,不要试图强行教育用户,利用他本身的已有认知明显更不错。

比如你想表达一款新型咖啡醒神功能非常好,你是否可以说“就像你耳边的闹钟”?

6)建立人格特色

现在大家都强调要有自己的个性,独特的风格,该逗逼就逗逼,该骂就骂,这样更容易触碰到人的内心,而时间一长这种表达方法就会变成一种风格。

我们写文章,也是与读者交流的一种方式,也就是和人说话。既然是说话,那每个人的语气语调、说话方式、表达的价值观等等都是不一样。我们不是机器人在说话,而是要塑造一个活生生的人。如果你塑造的是一个“暖男”,你就应该像暖男一样说话!

7)保持有趣

不用纠结于做幽默风趣、轻松易懂的的内容,还是做严肃认真,冷静分析的内容。你完全可以在自己严肃的干货内容中,适当加入一些幽默、调侃的元素,这并不是很难。幽默有趣的内容可能更适合于社交化的体验。

8)文字年轻化

越来越多的网生词汇开始媒体化,接受度也越来越高。我们在做其他年龄段的新媒体内容时,也可以多用用年轻化网生词汇。

在新媒体行当混,还是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听得懂年轻人的语言。没办法,人老也要硬着头皮学。

这一点 90 后, 95 后,甚至是 00 后是占优势的,新生词他们是信手拈来,也懂得这个群体的表达方式,而咱这些所谓的“大叔”怕是跟在后面学也学不会。所以,多给 90 后, 95 后, 00 后一些机会,说不定就会给你一些惊喜。

......

总之,这些方法大家都可以在平时写文章时多用用,怎么好用怎么来,在输出对用户有价值的干货内容时,也让用户更愿意读起来。

你会发现,真的会有改变。

解决了用户喜欢阅读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分享转发的问题了!

02 什么样的干货内容,用 户更喜欢转发?

按道理说,干货内容是对用户有价值的,为什么我们写的干货内容就是没人转发?

不是说好了内容质量高就行吗?难道说内容质量还不够高?

未必!!可能你被忠实用户“欺骗”了!

不是你的内容质量不够好,而是太好了,所以很多用户会选择收藏、打赏,但是就是不愿意转发分享,舍不得把这么好的干货分享给其他人。(这是个普遍现象)

所以你是要高兴呢,还是高兴呢,还是高兴呢......

这种情况遇见过太多了,事实上,很多写垂直干货内容的账号,都会出现收藏多,转发超低的情况。

不要脸的以我的公众号举例吧,我经常会收到很多类似的调皮留言:“太棒了,收藏了,但我就是不想转发出去“。

笑着流眼泪,像极了爱情。

那怎么办呢?好不容易写的干货内容,如果在用户读完后,还能愿意分享转发一下,那就更好了。

问题是:什么样的干货内容用户会更喜欢转发而不是收藏呢?

这里给大家 2 个建议:

1)增强内容社交货币属性

思考一个问题:读者为什么会分享你的文章?

这就跟卖产品一样,除了产品本身好,我们还需要给用户一个购买的理由。做内容也同样需要给用户一个分享的理由。

本质来讲,每个人其实都是喜欢分享,你见到过几个人藏得住秘密?但人又都是逐利的,没有理由谁又会分享!

那这就得说到社交货币了,在生活中,货币是最容易流通的;而在互联网,社交货币最容易流通(转发分享)。 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关键点就是增加内容的社交货币属性。

这种内容的社交货币主要包括:

为用户提供谈资:你的内容能给用户提供谈资吗?

帮助用户表达想法:你的内容能帮用户说出了内心想说的话吗?能帮他们表达一直压在心底的想法吗?

帮助用户塑造/巩固形象:你的内容能帮用户塑造和强化他们想要的社交形象吗?足球迷更容易转发世界杯信息,不是吗?

满足用户帮助他人需求:你的内容能够让用户帮助自己的朋友、家人、同事,完成利他的举动吗?

促进社会比较:你的内容能让他们看起来更有地位?更有逼格?还是更有钱?能让他们参与到社交比拼中吗?

要是你的干货内容在质量非常硬的同时,还能够提供足够多的社交货币(提供谈资、帮助别人、展示形象、帮助表达、促进比较),那就能大大提高转发分享的几率。

你可以经常创作完干货文章的时候,问问自己,我的这篇文章可以作为社交货币吗?读者分享转发的可能理由是什么?

思考它,强化它!

但是,万事并没有绝对的。

不是你给用户提供了足够的社交货币,他们就一定会转发分享。这就是下一个问题了。

2)有技巧的创作干货内容

一般来说,垂直干货文章是很有专业性和深度,如果再能够代替表达想法、巩固形象、帮助别人,甚至提高地位,那就是不错的社交货币。

那为什么很多时候内容质量很高的干货转发却很低呢?

前面有提到,这就是一种自我实力保护,用户心理活动可能是这样的:“哎呀,这个干货不错,赶紧收藏了,可不能被XXX他们发现了,这是我的知识库。“

所以,对于干货内容的创作,我们更应该有技巧的去做。

老贼之前就有把常见干货内容分为“易于分享”和“不易分享”二大类,可以供大家参考。

易于分享的干货:

思维型干货

这类内容主要是各种大咖思维方式、方法论、深度剖析战略策略(不含可马上上手的操作方法)。这样的内容分享出去整个人都变牛了;

逼格型干货

这类内容主要是各自领域内深度知识的挖掘、未知事物的解读、颠覆常识的重新解释等等,看着就高大上,分享的人也有逼格了;

资讯型干货

这类内容主要是很精彩、很完整、很系统、很时效的资讯新闻,分享出去那就是第一手谈资;

观点型干货

这类内容主要是各种独到的、犀利的、有价值的观点和态度,分享出去能说出自己想说的,还巩固了形象;

开阔眼界型干货

这类内容主要是各种解密、脑洞大开的知识、分析案例、数据报告等等,这种与逼格型干货类似;

盘点型干货

这类内容主要是行业相关各种盘点。目前是属于比较吃香的,而且操作相对简单,分享率都很高。

此类干货满满的都是各种社交货币,提供谈资、帮助别人、展示形象、帮助表达、显示地位等等无所不能,能很好的塑造自我形象。

但是有一点很关键,就是这些内容虽然包含很多专业干货知识,但其实对于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没那么明显,没那么直接,亦或没那么容易上手操作,少数人喜欢深度思考,大多人也就分享了。

不易于分享的干货:

思维型干货

这类内容和上面第一个一样也是各种大牛思维方式、方法论、深度剖析战略策略。不过,这里不仅有思维分享,还有落地性强的实操方法。这样的内容收藏更多;

技能型干货

这类内容主要是各种技能干货,快捷实用,马上解决问题。这可是明面上的“竞争力”,越是牛的技能越不愿分享;

资源型干货

这类内容主要是垂直行业内各种干货资源,越是大家接触不到的越是详细的越好,当然是私藏了;

工具型干货

每个垂直领域都有各自领域的神器工具,如果你发现一个非常牛的实用工具,你会第一时间分享吗?

独门绝招型干货

这类内容主要是各种巧招,最新发现的新招,怪招,非常规套路等等,这种技巧,如果是大众娱乐型的还好,否者更多会是收藏自己用。

此类干货虽然也都是各种社交货币,但是更多的是各种实用技能、快捷途径、独门绝招、优质资源,都是短时间就可以马上用起来,谁愿意分享?

所以,如果你写的干货内容经常阅读很低,又想要更多转发分享,不妨试试更偏向可作为“社交货币”,又属于易分享类型的干货文章。

当然,并不是创作内容就只做易于分享的社交干货,在我看来两者都需要,大家需要基于自身情况调整“易于分享”和“不易分享”二大类干货文章的比例,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最后,分享江南春的一句话给大家:

最终你相信什么就能成为什么。因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两个词,一个叫执着,一个叫认真。

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秀文小哥
写了 193529 字,被 60 人关注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