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严格禁止发布违法/不实/欺诈等垃圾信息,一经发现将永久封禁帐号,针对违法信息将保留相关证据配合公安机关调查!
最近几年, 我还是比较关注儿童专注力这一领域的。不过我关注的内容,不是大众眼里的那种“专注力”,而是更加实在纯粹的,每个家庭里专注力不同的孩子,到底都经历过什么?
专注力这个事儿,假如不是基因问题的话,父母能承担大部分责任。
2015年有研究报告指出,家长们依然最期待在孩子身上看到的是“努力”和“责任”,但值得一提的是:学历越高的家长越在意孩子是否能够持久,而这一优势的直观表现就是长期的坚持和短期的专注。
我理解家长对专注力的看重,作为这个领域的从业者,我可以从各种渠道收到家长们的信息:老师,我觉得我家孩子不够专注,怎么办?天天淘气的很,干什么都静不下心,他做事不认真,学东西也三心二意。
说句不好听的实话: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想要改善孩子的专注力,恐怕不是听课看书开始,而是要从家长自身改变。
一个不够专注的孩子身边,往往有一个总是打扰他的大人。
这种事情在我们身上很常见,因为“隔辈亲”的存在,尤其高发与家里的老年人群体:
孩子正在专注玩玩具,突然有大人出现:“来,宝宝吃点东西。”
孩子正在专注的看绘本,突然有大人路过,冷不丁来一句:“在干嘛呢宝宝?”
孩子正在玩大人可能不让玩的玩具,大人会直接选择用其他的东西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宝宝你看,这个更好玩。”
最常见的一个就是,当孩子探索某些地方,或者做一些我们不大愿意让他们做的事情时,有家长会选择直接把孩子抱走,带到新的环境里去。
这些行为都是对孩子“专注”的破坏,并且孩子在承受被“破坏”时,通常都无力且被动。或许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只不过是在玩玩具,又不是在学习,就算打断了也无所谓。再说了,转移注意力是让孩子离开当前环境最好的方法。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误区。
专注力是一种技能
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专注力被其他因素影响,会导致你做另一件事时,也无法保持专注。就算两件事完全不一样,但在“保持专注”这一块,他们调用的都是同一种能力。你今天打扰孩子玩玩具,明天可能就因为“孩子看书看不进去”这类问题感到困扰。
专注是一种认知,而非情绪
如果孩子在表达情绪,比如想要某个玩具而耍脾气,或者和其他小伙伴造成冲突而愤怒,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其实是良好的。然而,“专注”是一个持续的认知活动,一旦转移注意力,往往就意味着被迫停止,这种停止,对于专注力的培养很不利,它会直接影响孩子对注意力的保持能力,以及在专注过程中是否有积极体验。
专注力在心理学中的研究热点: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指的是,人在进行高级的认知活动中,所调用的记忆模块—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它理解为我们平时的电脑“桌面”,有的人电脑好一点,同时开几个软件也不卡,有的人电脑差一点随随便便鼠标就不动了,这就是工作记忆的差异。而一个人的工作记忆从容量到持久都不行,专注力必然受影响。我们的孩子看上去做的事情很简单:玩玩具、看动画、涂涂画画,好像就算干扰他也无所谓。但是,他们看上去轻松开心,在宏观角度恰恰有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本质。假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专注屡被干扰,没什么摩拳擦掌的机会,他们会面对什么挑战?
《生物钟优势》(The Body Clock Advantage)的作者马修·艾德伦博士(Dr. Matthew Edlund, M.D.)认为:
在专注过程中频繁被干扰,会有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学习能力受干扰
在干扰消失的一瞬间,人无法马上恢复到满负荷运转的状态。干扰的持续时间或许不长,但是人因为干扰付出的认知成本却很长。干扰让专注力跳崖一样从巅峰跌落,却永远无法为其重围山顶提供助力。同样是学习半个小时,如果有一分钟的干扰,可能就要付出10分钟的时间恢复。干扰的影响不取决于持续了多久,而是取决于恢复专注所需要的时间。
短期专注影响长期坚持
玩游戏、下象棋、讲故事,这都是短期专注。但人的绝大多数长期成就都离不开长期专注—比如写一本书、学习一项技能等。对于我们在乎的事情,我们是要保持长期的关注,而如果在一个短期任务中我们都抵不住干扰,更不要说在长期任务中坚持了。
缺少高峰体验
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高峰体验:打赢一次游戏、参与一场运动会等。我们不会在边参加运动会边打游戏时同时获得高峰体验,因为没有足够高的专注力,缺乏专注,会直接导致高峰体验在生活中成为难得的奢侈品。
成瘾和物质依赖
“吃点好吃的”,“更好玩的玩具”都可能成为家长转移孩子专注力的方式,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刺激通常都很管用:这让我们的孩子在面对吸引力的干扰往往更缺乏抵抗力,不能把手头的事情坚持做完。孩子小时候,这些干扰是无伤大雅的,但在青春期过后,这些刺激或许就变成了:电子游戏、高糖食物等。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
不打扰
当孩子专注某项活动时,不要轻易打扰他,这不仅是教育的技巧更是对孩子的尊重。你打麻将打的开心时,老公来个电话,你也是不想接的;跟朋友玩的正嗨时,老板让回公司加班,你什么感受?跟孩子相处时同样如此,我们应该把“做什么”的选择权与主动权还给孩子,不应该剥夺他享受当下的机会。
尝试加入
有些干扰其实是善意的,但比起来这些,你不如尝试着加入孩子,甚至成为他攻克难关的搭档,很多家长跟孩子的互动性局限于“我要给孩子做些什么”,而没有延伸到“我要和孩子一起做些什么”—前者其实很容易变成打扰,后者在不影响孩子专注力的同时,还有可能提升亲子关系。
如果要打断,给他点时间
当我准备出门或者做其他事情时,而孩子还在专注做自己的事情,我会口头告知,比如“十分钟后我会穿衣服出发去吃饭”,也不期待什么主动的回应,然后定一个十分钟的计时器。十分钟后,计时器准时响起,孩子会主动结束手头事情,开始和我们交流。如果他依然专注,计时器的铃声会代替我们成为中立干扰,在铃声响一分钟后,我才会跟孩子沟通。这样既不会让孩子因为专注被打断而情绪不好,也能让他在从专注中抽离提供一个相对缓和的空间。
为人父母,有时候难免会好心办坏事,比如打扰了专注的孩子,当意识到了风险,感受到了趋势,我们要培养孩子专注力的时候,或许可以先缓一缓,不去想那么多“我要给孩子什么”,而是先把思考的对象集中到自己身上:“为了孩子,我还需要改变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