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严格禁止发布违法/不实/欺诈等垃圾信息,一经发现将永久封禁帐号,针对违法信息将保留相关证据配合公安机关调查!
有咨询者跟我抱怨:
老师,我孩子今年3岁,我感觉他好像耳朵有问题一样,不管我说什么,孩子好像都听不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我天天生闷气:
让孩子去收拾书包,过去一个小时,一点没动;
去超市买东西,告诉他一定跟着自己,还没走几步呢,人就没影了;
让他把脏衣服丢洗衣机里,衣服都洗好了还穿在身上......
为啥我跟他说了那么多次,孩子就是听不见、就是不配合、我已经很用心去跟他沟通了,还是搞不定孩子。
其实很多孩子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孩子好像开了“勿扰模式”,说什么都听不进去。
今天老师就告诉大家,怎么解决。
1️⃣ 孩子的注意力发展不完善
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孩子经常听不见我们的呼唤,也无法同时做好几件事,其实不是孩子们不想,而是他们还没有发展到这个水平。
当孩子投入大部分精力在一件事情上,他的脑子里就只有这件事,没有精力去听接受其他的。
比如看电视、看绘本的时候,不管家长说什么,都会变成天外之音,被自动过滤了。
2️⃣ 刺激过多引起的“超限”效应
孩子总是不听说,问题很有可能出现在这个“总”字上。
举个例子:
大文学家马克吐温去听演讲,刚开始感觉演讲家说得很精彩,打算捐钱。
过了10分钟,演讲家还没有结束,他不耐烦了,决定一会儿随便捐点。
又过了10分钟,演讲家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
最后终于演讲结束时,生气的马克吐温不仅一分钱没捐,还从箱子里偷走了3元。
你看, 如果刺激过多、或者作用时间过长,就会引起不耐烦或者逆反心理,这就是“超限效应”。
它指的是保持适当的原则,小心过犹不及。
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把听不见提醒、教育的孩子称为“妈妈的聋子”;
如果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多次数落,会让孩子内疚➡不耐烦➡讨厌,最后甚至出现“我偏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因此,家长们不要以为对孩子的苦口婆心是好意,其实这是在制造矛盾,破坏亲子关系。
叛逆期的对抗
孩子来到叛逆期后,具有强烈的自我意愿,不想接受安排,总想反抗家长权威,“听不见”就是其中的反抗形式,特别是大人强硬的态度,会更加激起他们的反抗欲。
例如:当父母指责孩子“必须”、“应该”如何时,他就会抗拒。
引起孩子的注意
孩子有时候不是不听话,而是没有注意到。
认知心理学上有“非注意性盲视”,指的是在面对一个复杂的任务时,因为注意力转移,而没有知觉到背景中出现的醒目刺激的现象。
当家长喊孩子吃饭,却发现孩子在专心玩拼图,就该知道孩子的专注力没有在吃饭上。
此时,父母就算喊破天,孩子也听不进去。
父母可以走到孩子旁边,用轻微的肢体接触,引起孩子的注意力,确保孩子可以听到你的话,再跟他说要吃饭了,和他商量吃完饭再玩(这个也要看情况,某些时候会打断孩子的注意力,妈妈要有自己的判断。)
事先约定
如果已经是商量好的事情,因为孩子的不听话,父母妥协了,孩子以后会变本加厉通过耍赖达到目的。
因此,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父母不要急躁,坚持自己的决定,可以等孩子情绪缓和后,再讲道理。
如果父母定制了规矩,并且温和坚定要求孩子执行,时间久了,孩子不用说,他心中也会有规矩的界限。
鼓励为主
心理学认为,个体具有渴望被认可的需求,一旦这种需求被满足,人就会充满动力。
因此妈妈面对孩子时,不要只“挑刺”,要尽量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住:孩子做对事情的时候是培养行为习惯最好的时候,而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则是最需要你关爱的时候。
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直接的模仿对象,想要孩子表现出积极正确的行为,父母要给孩子树立榜样。
为了让孩子可以早点睡觉,说熬夜不好;
为了让孩子好好吃饭,说零食不健康;
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我们有各种大道理。
开始孩子还听话照做,可后来发现“这些道理只针对我”,爸爸可以看电影到深夜,母亲则打麻将到12点。
当道理成了让孩子听话的工具,你再怎么说,孩子也不会相信。
让孩子自己承担
孩子就是不听话,怎么办?
自然是用后果来说话。
如果孩子老不收拾玩具,我们可以把玩具全放在箱子里,孩子想玩的时候,不好意思,自己找。
孩子不好好吃饭,那只能饿肚子了,妈妈觉得你少吃一顿饭也没事。
孩子晚上不睡觉怎么办?不睡就不睡,第二天打瞌睡的时候很难受,你能接受就好。
在这里,要告诉家长。
“自然后果”是孩子做出选择后自然发生的后果。
如果我们说“赶快吃饭,不然就不许看电视!”
这样就成了惩罚。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说:
成人的大脑好像手电筒,能够有意识聚集在自己选择的某个领域。
孩子的大脑就好像一个灯笼,照亮每个孩子感兴趣的东西。
既然这样,我们对待孩子,特别是年纪小的孩子,不要太苛刻。
试着让孩子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并养成习惯,是相当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