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鼓励孩子大胆做的事情,婆婆却说他“没教养”!

系统推荐 更新:2021-01-17 17:03:35
看着婆婆把玩具从儿子怀里抢走的那一瞬间,我真是很生气!
儿子哭着看着我们,紧紧抱着自己的玩具。
他不想让别的小朋友玩。
婆婆却不顾孩子的感受,非要让他让给别人玩。
儿子不愿意分享,是对玩具的保护,对自己真实感受的忠诚。
婆婆强行让儿子分享,随意侵犯孩子。
看到这里,我马上走过去,安慰儿子:“如果你不想跟别人分享你的东西,你可以大声拒绝!”
儿子听了以后,像是被鼓励了一样,把自己的玩具拿了回来。
婆婆狠狠的看了我一眼,气冲冲的走开了。
我知道,在他们眼中, 在老一辈人的眼里,孩子不分享就是“自私”,不礼让就是“没教养”。
但是我不这么想。

e4eeae835e234b04a934b661eeb83af7.jpeg

权利意识比面子和人情重要

我从小就被“分享”和“懂事”害的很狼狈。

邻居家小孩看上了我新买的玩具,不管我想不想,妈妈都自作主张送给别人。

我如果大哭大闹,不想给别人,妈妈就把我拉倒屋子里,打我几下,并威胁我说:

“人家是客人,我们应该招待,不能让别人看着咱们小气。”

就这样,只要我的东西被别人看上,我就失去了它的支配权。

拱手让人,我心里很不舒服。

不让给别人,我又怕别人让我更难受

这种矛盾纠结的心理,影响了我漫长岁月。

我明明不想跟同学换位置,我也看不清黑板,
但我怕同学不高兴,说我坏话,不情愿答应了;

我刚买了自己喜欢的漫画,还没开始看就被同学拿走一睹为快,

等书回到我手里时,书皮都没了,我却不敢声张;

心理学家认为:

如果你不敢拒绝别人的要求,哪怕这个要求已经越过了自己的底线,那么根源问题就是你没有找到自我价值起足点,你希望通过讨好别人,找到自己的价值。

这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而“讨好型”的人格,那些扭曲的限制性的心理观念,来源于从小没有建立起来的“权利意识”和“边界意识”。

因为我爱面子,妨碍了儿子建立自我的黄金时期。

那么,儿子就是我的影子,或者一边被欺负一边恨自己胆小的无力中。

ac0d499895e545438096d2149b79dd82.jpeg

让孩子学会“捍卫”比什么都重要

芝加哥心理学教授吉恩.迪赛说:

孩子从本质上来说是自私的。
行为学研究告诉我们,慷慨行为会随着年纪逐渐增强。
但可笑的是,孩子随着成长慢慢学会分享,而成年人却始终不会拒绝别人。

中国第一例起诉熊孩子的案例:

女孩家里来了一位亲戚,带着10岁的男孩。大人打麻将,怕孩子无事可做,就让男孩去女孩屋里玩电脑。

等女孩外出回来,打开门就崩溃了。

柜子里的精致手办全被肢解;

放在桌子上的K3003耳机不翼而飞,电脑里的动漫也不见了。

女孩大哭,要找男孩算账。

女孩的父亲怕伤了和气,劝孩子算了。

女孩不甘心,越想越难受,于是拜托爸爸帮她找一下耳机。

结果,男孩的家人说,看到不知道哪来的耳机,随手就扔了,还挖苦说:“这么大人了,玩这些小玩具。”

甚至更讽刺的表示:给你100块钱,补偿一下。

女孩爸爸脸上挂不住,无奈对女孩说:“孩子不懂事,要不算了吧,回头我再给你买。”

因为父亲的妥协,女孩也不了了之,只能当做一次教训。

可是,那么多手办是她费尽心思才收集到的,耳机也价值上万元,她实在接受不了。

她给朋友打电话,哭得撕心裂肺。

有句话说的好:你弱的时候,坏人最多。

不懂得捍卫自己的权利,就是不自爱。

后来,女孩在朋友的帮助下,向法院上诉。

此时,男孩的父母才知道犯下了多大的错误。

英国书本中有这样一个单词:assertiveness。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正面、坚持让对方承认自己的权益。

孩子只有正面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才有可能和他人形成一种让彼此舒服的关系

孩子只有对自己的权利清楚,才会对自己自信。

尊重自己的需求,才不会压抑。

所以,让孩子学会自爱,比什么都重要。

2cd31676cf0a40968cb99bdb87678c4e.jpeg

拒绝“被抢”

从父母勇敢保护开始

国外妈妈讲过自己的亲身经历。

当她和儿子去公园的时候,至少有三个男孩走过来。

他们让儿子把自己的乐高、赛车、和玩偶分享出来。

但是儿子的玩具是跟妈妈朋友的女儿约好一起玩的,他并不想分享出去。

儿子很害怕,他抓紧自己的玩具,看向了妈妈。

意外的是,妈妈并没有劝他学会“分享”,而是告诉他:“你可以拒绝他们,只是拒绝就可以了,其他的不用管。”

三个孩子听到后指责儿子小气鬼,妈妈回应说:“他没有必要必须让你们玩,如果他想跟你们玩,他就给了。”

儿子感激地望着妈妈,更加坚定地抓紧那些玩具。

所有美好的品质,都是在爱的关系中培养的。

父母尊重孩子的界限,孩子才有信心捍卫自己的界限。

强迫孩子“分享”,就是强迫孩子牺牲。

让孩子牺牲自己的“占有欲”,讨好别人,孩子只会觉得自己不配。

久而久之,他们会拒绝任何好东西。

准许孩子“自私”,看到孩子为难后,成为孩子有力的臂膀,孩子内在的“我”才能拥有足够强大的力量。

儿童教育专家珍妮特.兰斯伯里在《有边界,才自由》一书中说道:

孩子对边界的渴望,好比在黑暗中驾车过桥。
如果桥没有围栏,他们只能慢慢试探着过;
如果有围栏,他们就可以轻松自信的通过。

教育孩子捍卫自己的权力,是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送给他最棒的礼物。

278bb49b96504b059277623b067c8489.jpeg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青舟教育
写了 231782 字,被 8 人关注
专注青少年厌学,叛逆,沉迷游戏,自闭等教育问题! 联系电话:15138907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