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是如何洗出散户

秀文采   2015-10-28 13:26   125   0  

李永宏,A股市场的“骨灰级”投资人,中国证券市场一代“作手”,机构投资者的代表,掌控数十亿资金。他说,他和散民做的是“对手盘”:散民挣的就是他输的,散民赔的就是他赢的,所以,当他坐到电脑前交易时,对于散民来说,他就是“阿修罗”——佛经里的恶神之一,因为只有将对手置于死地才能在无情的市场中生存下来。

近日在一次公益讲座上,这个冷血无情的“阿修罗”却在散民面前表现出他“善”的一面。他以一名“走过死海的老骆驼”的身份,还原了机构主力眼中的一个真实市场,在披露如何与“散民”斗智、斗勇的同时,也指点现场听众如何避免机构“清洗”并跟随趋势谋利。

“有些人”就该死掉

“今天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交流。出于对课堂纪律的尊重、对主办方的尊重、对大家的尊重,咱们交流期间,都把手机关了,不要响手机,不要接电话,好不好?”正课还未开始,李永宏先把课堂纪律上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在反复强调了四五分钟、得到大家的认可后,才开始切入正题。

“我今天主要和大家交流一个基本的观点——‘市场永远是对的’以及交易理念、交易原则的重要性,因为……”正说着,听众中有手机响起。他无奈地停下来,摇了摇头,然后接着说:“因为没有了这个基础,所有的技术、图形都是无根之木,都是虚的……”“喂,我现在听讲座呢……”一阵清脆的铃音过后,有人接起了手机,李永宏的讲课被再次打断,于是,他索性停了下来。

“你打完了吗?不关手机,还接电话,我告诉你,你这种无视课堂,不遵守纪律的行为,在市场中,就该死。”李永宏的震怒,让听课的人感觉有些出乎意料,甚至有人觉得他有些小题大做。“我刚才已经反复说了,这是基本的纪律,这点小事都做不到,市场中的纪律你能遵守吗?你能做到吗?股市如战场,不遵守纪律、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不死,谁死?我敢断定,你的股票一定是赔的……”话越说越严厉,被说的人脸上都有些挂不住了。

停顿了一下儿,李永宏的言辞缓和下来,接着说道:“我还敢把话撂这儿,别看我话说得这么狠,一会儿还会有人打手机,不信你们看着!为什么管大家叫散民呢?就是因为你们无组织、无纪律。要知道,股市中,只有遵守原则、遵守纪律的人,才能活下来。”

理论

市场永远是对的

市场的真相是什么呢?那就是市场交易属性是不确定性的。这是此次演讲的重要内容。用李永宏的话说,“没有什么必涨的股票,更没有所谓的‘股神’”。

“有人说,讲这个有什么用呢,我告诉你们,知道这个非常重要,它会时时刻刻提示你,你的交易行为必须老老实实地迎合市场的客观走势,根据市场的走势、变化,顺势而为,因为,市场永远是对的,你必须无条件尊重它,脑子里不能总是有‘我想,应该怎么样怎么样的,我觉得,应该怎么样怎么样’的概念。”

“还有人会说,你讲的这个太简单了,但我想说,历来真传只有一句话,假传才是万卷书。虽然简单,试问在座的各位,有几个能真正理解‘市场永远是对的’这句话的含义?有几个能做到顺势而为?”李永宏感慨地说。

随后,李永宏接着讲授交易的原则即风险控制的重大意义。“原则是什么?就是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要遵守的东西。我们交易的原则就是:控制风险,保护利润,即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也就是说要有风险控制,这是交易的灵魂。怎么做到‘截断亏损’?这就需要我们引入‘海琴’(hedge)机制,就是保护机制,相当于给你系上安全带。你的‘止损海琴’设置在哪儿,要根据你的承受能力。告诉大家,公募基金也同样有‘止损海琴’,这个限度一般是25%,也就是说一旦基金买一只股票赔掉25%的时候,他的公司就会帮他强行平仓,但事实上,很多人反而没有这种止损的措施,一旦被套,只有一条路,死扛。这是最危险的。记住,在股市中,‘活着’是第一位的。”
作业:以钢铁般的意志践行

“有人可能会问,你说的是真的假的,你都告诉我们了,你挣谁的钱?我可以负责地说,我说的都是真的。为什么我敢说出来。第一,我愿意无私地帮助一些人挣钱,因为在不久前我父亲病重之际,也有人无私地帮助过我。从今天起,那些能遵守原则、遵守纪律的人,我要说,恭喜你,你挣钱的机会来了;第二,通过这么多年的交易及与身边的股民交流,我非常清楚地认识到,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完全是另一回事儿,这需要大家用钢铁般的意志去践行。很多简单的道理,总有人做不到。就像开课前说的‘接手机’一样。虽然我反复地说,但手机的铃音总是不绝于耳,这就是一些人的弱点,无组织、无纪律。哪一天,他有组织、有纪律了,就是他要持久地挣钱的时候了。否则,一两次‘捞到鱼’算什么,李自成还闯进京城了呢,结果又怎样?希望你我共勉。”

在李永宏讲完之后,听众以持久的掌声回报了他的精彩演讲。讲座之后,那位被他批评的听众说,这是他听过的最有价值的讲座。

实战

截断亏损让利润飞奔

李永宏以一次自己亲身的作盘经历,给大家讲述了机构是如何把散户“洗出去”的过程。他说:“机构一般的作盘周期是3个月至6个月,长的可达数年。在底区域,主力肯定是不愿带着散户走的,它要想办法把散户洗出去。那么散户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卖点和买点,避免被洗呢?我给你们看一只股票,咱们忽略它的名称,你们跟着我做。”说完,他在投影仪上给出一只股票的盘面,并详解了交易的过程:

首先,我们要看这只股票的图线压缩,最少要压缩到上次下跌的位置,这是要让你知道那个点位“死过人”。点位高过那个点时,你就看机构是不是要入场。这就要看“放量”,“放量”到多少,我们能跟进,不是一个绝对值,而是一个相对值,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单日6%以上的换手作为参考。

跟进去之前,要有一个交易计划。这个交易计划包括“止损海琴”,也包括“止盈海琴”,还包括入场点等。计划一旦制订了,就要严格地执行。

入场就面临着亏损,怎么办?“先要别挨揍,再看咋吃肉”。要设置“止损海琴”,假设设置10%,然后,再设入场点,不到这个点,我永远不买,就是所谓的“不时不食”。要知道市场是有或然性的,行情有可能来,也有可能不来,就像钓鱼,能不能钓到鱼,取决于鱼咬不咬鱼饵。有人说,这不是追高嘛,我不能提前埋伏吗?我告诉你,这不是追高,这是追逐趋势,上涨的趋势一旦形成,将势不可挡。但如果你提前埋伏,它可能因为很多原因不涨反跌。

买入之后,就是耐心地等待了,这时,机构一般会有一个洗盘的过程,会震一震,把一些散户震出去,还是那句话,这需要我们有计划、有原则,否则很容易被震出去。有的人对我说,好家伙,你说机构洗盘可能要3个月呢,我扛不住呀。那我也只能说,那是你自己的事,如果被清理出去,那是你缺乏应有的耐心。

当机构开始往上拉时,散民的机会就来了:让利润飞奔。一般机构拉一轮,至少要拉30%,否则算上资金的时间成本、人工等成本,它就不赚钱了。这时候,我们一定要“靠住了”。拉升的时间也许几天,也许几个月,不同的机构、不同的庄家、不同的风格。什么时候走,我们还有设置“止盈海琴”作为标准,不到这条线,我永远不卖,一旦到了,就要决然地赶紧走,落袋为安。这样,一波“伟大”的波段交易就完成了。如果卖错了,我们可以再买回来,不要怕卖错,机会永远会有。千万不要像我们一个交易员,卖错了,不买回来,还一边看着一边喊哎哟。我知道,咱们在座的诸位,肯定也有这样的。

这是第一波,以后的如法炮制。只要不太贪,在一年当中,总能找到一两次这样自己看得懂的行情,交易一两次,挣个20%、30%就可以了。巴菲特是“股神”,他每年的收益不过20%。如果太贪,每天都想交易,早晚被机构吃掉。

大家看,我刚才演示的那只股票,历时近两年,我只操作了4次,其中失败1次,我的成功率只有75%,但我的总收益达到520%。但如果最后这一波我没有及时止损出局,它跌了100%。这就是“吃了我的,喝了我的,都要给我吐出来”,最早挣钱没出来的,都掉进去了。
投资到底意味着什么?

市场波动的本质是什么?

很多人炒了十几年股,却始终没能回答这些简单的问题。

本期《财道》对话投资界的知名博主“水晶苍蝇拍”——真名李杰,今年34岁,职业投资者。作为一名“散户”,他从2006年开始接触证券投资,依靠个人投资实现财富自由,迄今业绩大幅超越大盘,并“打败”众多公募和私募。

自我修养

这是一个“坐电梯”的时代,也是一个“黑天鹅”辈出的时代,更是一个需要精选个股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散户需要什么样的修养?

从读书、看电影、写博客,到胡思乱想和外出旅行,李杰的个人“修养”似乎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不过,与日日关注K线波动的散户不同,这位散户总是不断提醒自己来到这个市场时的态度。

李杰经常会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证券投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第二,我会问自己,我凭什么在注定少数人胜出的游戏中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一小撮?

“我对第一个问题的另类解释是:证券投资,就是最终将以绝大多数人的失败为告终的游戏。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清楚地认知自己是前提,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市场运行的一些根本规律是基础,投入足够的努力并保持持续的学习进步是保障。”他说。

“当然,也需要一定的运气。”李杰补充道。

在他看来,投资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既需要左脑的逻辑思维,也需要右脑的想象力。

看起来,这是一个涉足证券市场仅仅5年的“小散户”的认识,但不断地思考、学习和实践,才是自我修养的本质。“学习与不学习的人,在每天看来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在每个月看来也是差异微乎其微的;在每年看来的差距虽然明显但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但在每5年来看的时候,那就是财富的巨大分野。等到了10年再看的时候,也许就是一种人生对另一种人生不可企及的鸿沟。”

那么,李杰自我修养的阶段性成果是什么?“当投资最终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思维方式,投资带来的是宁静平和愉悦,而不是患得患失或者紧张刺激时,可能也就是自我修养比较成功的时候了。”他说。

对李杰而言,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其实就是一个投资者自我激励的宣言和实践。

“大多数人”

李杰有一个对“大多数人”的犀利描述——尽管言辞略显苛刻,但每一位投资人,都可以“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有多像“大多数人”:

大多数人总是在琢磨明天的涨跌,希望看透下个月的轮动机会,却从没考虑过长期而言持有什么样的资产或者以什么样的收益率取得一笔好的资产对于自己一生财富的意义。

大多数人总是用最多的时间来研究最容易变化的东西。例如政策、经济数据、技术指标、专家观点等,却从来没意识到投资中“不变性”,这些因素其实才是投资中最最重要的东西。

大多数人总是抱怨指责或者抄作业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干,却从来不愿意自己翻开书学习或者找找资料做功课。

大多数人可以忍受被套50%而5年都一动不动却经常在被套5%的时候就焦躁不安了,更不愿意在这时少安毋躁仔细理清楚这笔投资的初始理由和头绪。

大多数人可以对几十个甚至任何一个股票看上5分钟就夸夸其谈,却从来没有对任何一个企业有哪怕稍微深一点点的研究和分析。

大多数人总是说什么“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就是好的”,却没想想这其中的荒谬之处:规律就是规律,只有你顺应不顺应它,哪里来的“规律”跟着你的性格喜好来走的道理?

大多数人总是在市场最热闹的时候信心满满并将收益归功于自己的明智,又在市场最低迷的时候绝望悲伤并将亏损归咎于种种外部因素,却从来不去审视一下自己真实的能力。

大多数人既怕亏钱也怕赚钱,亏了惊慌失措赚了手足无措;同时大多数人既怕空仓也怕满仓,总之市场无论如何总是让他没有自在从容的时候。

大多数人要么对市场根本不闻不问从来不关心自己的投资,要么必须天天甚至时时刻刻地看着走势图才安心,总之不走极端就不算是“股市玩家”。

大多数人要么认为投资根本就是一场赌博,所以干脆闭上眼拼人品吧,要么就认为一定存在什么百战百胜的葵花宝典甚至数学模型(不管是技术上的还是估值上的),却不明白投资其实是科学性(企业分析及市场规律)与艺术性(价值观及对得失把握)的结合和平衡,既不是赌博也没有什么完美的招数。

大多数人能叫出N多个股神、专家的名字和语录甚至生平,却说不出自己买的任何一个企业的毛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是多少。

大多数人喜欢传诵各类股市奇谈和传奇故事,喜欢追逐各类神奇的概念和故事,却似乎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种东西叫“常识”。

大多数人今天羡慕价值投资的好,明天崇拜技术分析的妙,后天又被其他某个新鲜的方法吸引,却从来没明白这个世界本没有十全十美,不懂得失的必然也将必然患得患失。

大多数人天天骂股市,但是你跟他建议干脆远离股市的时候,他却可能转过头来骂你……
“坐电梯”时代

《财道》:你说“如果想上高楼,坐坐电梯不算坏事”,“坐电梯”的本质是什么?

李杰:“坐电梯”是每个长线持有股票的人经常碰到的情况,它所承受的东西无须多言,每个长期持有人都有深刻的体会。

“坐电梯”的本质是,企业真正的运行时间是缓慢的,但证券市场在各种情绪性因素的影响下运行时间则完全是另一个层次的。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同样的一个企业,并没有出现很大的经营问题或者基本面的逆转,但其股价可能在几个月内上上下下波动了很大的幅度。

作为价值投资者,除非出现很大级别的系统性风险(往往多年才一遇),否则没有必要对于市场的波动做太多反应。也就是“如果想上高楼,坐坐电梯不算坏事”。其实太多人就是想规避各种波动,结果却是“加法”最终全都做成了“减法”。

所以,当你只想向上爬二层的时候,怎么上去都很好很方便。但当你的目标是100层、500层的时候,我想,你最好习惯坐电梯——当然,前提是确保这台电梯最终能去的楼层足够高。

《财道》:今年似乎又是“黑天鹅”辈出的一年,很多成长速度很快的企业,特别是消费类企业负面事件频出,如双汇、雨润、味千等,你认为这些事件所折射的共性问题是什么?

李杰:如果单独一个企业出现不道德行为是个案,那么某一行业集中出现类似现象则更应该思考监管等职能部门的问题。作为投资者,我认为应该欢迎类似事件的曝光并期望相关的监管措施更加严厉。我们经常说美国股市在消费品、医药等行业出现了大量的大市值企业,但恰恰这些行业是美国监管力度最高的。这说明,不从行业整体上制造有利于良币驱逐劣币的环境,也就很难出现真正的大市值企业。

从投资角度来看,即使再看好一个企业也需要考虑到小概率事件发生时不会造成灭顶之灾,在仓位管理以及持仓的集中度上需要仔细斟酌,避免孤注一掷。
精选个股时代

“成长性”陷阱

《财道》:今年以来,创业板经历了大幅的调整,一些投资者认为,其中集聚的高风险是否已经有所释放,你对此有何看法?

李杰:长期而言我看好创业板的前途。但是就目前来看,整体的风险仍然远高于机会。这种风险不但是短期估值过高层面的,也有企业经营层面的。比如,很多创业板从规模而言已经达到中等企业的体量,但所处的不过是一些细分行业,发展空间其实有限。譬如,大量的创业板企业上市前不过1个多亿的总资产,但一上市马上募集了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的现金,企业规模也急剧扩大。那么企业是否具备了相应的管理能力?大量超募的现金能否带来有效的盈利?这一切都没那么乐观。

《财道》:成长股总是市场的热门话题,无论是创业板还是消费类企业,均在一定时期受到追捧。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市场中充满误读,从你的角度来看,成长型投资与市场流行的“主题投资”有何区别?

李杰:成长型投资的核心价值观是:长期来看,企业的投资价值“主要”是靠企业的不断经营而创造出来的,而“主要”不是靠企业的股票价格跌出来的。

这并不否认价格的下跌也是一种投资价值展现的方式,甚至是非常重要的方式。但优秀企业不断经营积累创造的价值相对广阔,这也是为何很多企业可以在涨了几十倍以后再涨几十倍,在曾经某一年看起来已经极其昂贵之后又再次增长几十倍的根本原因所在,例如沃尔玛、可口可乐或者万科,云南白药等。

但很多人误解为成长型投资就是“找未来增长前景最大、最有想象力的行业”——错!成长型投资的瞄准对象,一定是个体,而非行业。具有高速成长背景的行业可能提供了企业更多的市场机会,但是同时也可能造成逐利资本大量涌入导致的竞争惨烈化和收益的递减。因此,成长既可能来自于高增长的行业,也可能来自于稳定增长甚至低增长的行业——关键点在于,这个企业是否有一个足够吸引力的生意?以及为这个生意构建了多么坚固的堡垒?而市场热门的“主题投资”,则是跟着热闹走,只要出现哪个行业的热门消息,就往哪里去,炒作最具有想象空间的题材。

《财道》:一些聪明的投资者基于成长“陷阱”的逻辑,对成长股秉持着保守的看法,例如提出“成长股折价”的观点。作为一名“散户”,你如何看待避免“成长型投资的陷阱”?

李杰:成长性是股市最偏爱的话题,这本身并没有错,错在对于真实商业竞争的估计不足,很多“故事”最终就会酿为“事故”。

一是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任何有利可图的生意都会带来大量的竞争。因此缺乏强大护城河的企业,其美丽的前景往往不堪一击。

二是投资者的最终收益是企业真实发展状况与市场预期之间的差值,市场预期的越多,你所能得到的就越少。

这里有一组《新财富》杂志的数据:A股市场10年前共有813家小型股,到目前只有23家成长为大型股,占比2.8%。美国、英国、日本和香港市场过去20年的数据发现,不到5%的小盘股(市值低于10亿美元)最终成长为中大型股,约20%的小盘股破产、退市或被借壳,剩余约75%的小盘股至今仍是小盘股。2.8%和不到5%的“成材率”,证明真正优秀的成长型企业注定是稀少的。因此,成长型投资依然需要恪守安全边际的原则。

低风险、高不确定性

《财道》:在企业投资中,你所偏好的“低风险、高不确定性”是一种什么关系?

李杰:我所说的“低风险、高不确定性”,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收益与市场预期之间的关系。

这个思路的原理在于:低风险,决定了这笔投资起码不会打水漂。高不确定性的存在,既导致了短期企业未被市场高估而可以介入,同时又为未来的高弹性提供了基础。

低风险,指的是当前的业务具备牢靠稳定的基础,且市场预期也仅仅反映了这部分稳定增值的业务。高不确定性,是指这个企业正在进行的某项可能会导致未来盈利能力产生较大影响,或可能大大强化企业竞争优势的行为,但其实现的具体时间和是否能成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第一,这个企业的“不确定性”一定是好的事情,不确定的是好事能不能成,而不是坏事会不会来。

第二,对这种不确定性事件,目前来看支撑其实现的“确定性要素”是什么。比如,某企业说要研发一个极有竞争力的新产品,那么这个产品:1,靠谱吗?2,它有支撑研发的现金能力吗?3,它的技术实力和人才准备到位吗?4,这个企业的一贯作风是浮夸的还是务实的?5,这个企业的管理团队具备把一个研发转化成业绩的能力和案例吗,等等,最终评判实现的概率是不是比较高。

第三,这个不确定性事件一定是还未得到市场的价格充分反映的。如果事情还没影,价格已经将之作为十拿九稳甚至更高的预期予以反映了,那么就成为了巨大的风险,而不是机会。

《财道》:你还喜欢提到一个名词,叫“未来优势型企业”,这种企业的特点是什么?

李杰:未来优势型企业,是指企业当前处于构建竞争优势的某种巩固阶段,还没有完全释放出其最佳的盈利状态或者经营效率。这种企业往往表现为,企业的业绩并无出现爆发性的释放,但是正在不断拓宽自己的成长空间,或者正在不断构建起更加强大的护城河。这种状态的企业虽然当期业绩并未爆发,但是经营的稳固性在加强,正在把竞争对手甩到后面,未来的经营绩效反而会越来越有后劲。即使当期的价格并不很“低”,也远远难以充分反映其内在价值。

如果一个企业在定性方面属于高价值企业的特征,同时又处于未来优势型的态势,那么往往会成为非常好的长期持有对象。

精选个股时代

《财道》:一部分投资者对目前市场持悲观态度,熊市情绪比较严重。你如何看待当前股市整体估值? 李杰:市场的估值分化是非常正常的,类似2007年或者2008年那样的鸡犬升天或者泥沙俱下的情况其实才是不正常的。

很简单的道理,A股市场目前已经有2000多家公司,产业发展前景不同,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企业生意的特性不同,竞争优势的强度也不同,这么多的不同,怎么可能让整个市场里的公司都具备相同的估值呢?这就像让所有的人拿同样的工资一样奇怪。而恰恰是在这种“不一致”的环境中,才是价值投资者发挥身手的好场合。

但回到估值差距的小逻辑来看,目前大盘蓝筹股与某些新兴产业中小盘企业的估值差已经拉到历史最大的幅度。

这里面又引申出一些问题,首先是中小盘新兴产业、医疗企业普遍享有这么高的溢价是否合理?我认为这其中炒作的成分很大,虽然今年经历了一波较大的调整,但是整体来看依然“昂贵”。而银行、地产等企业虽然PE很低,但有一定的原因:这类企业的盈利往往会被资产负债表的风险大幅冲抵。同时,这类企业长期又面临盈利能力向下修正、模式转变的一系列挑战,因此也很难期待近期出现逆转性的行情。

实际上长期来看,市场更多的时间还是处于类似当前这种“既不太贵,也不太便宜”的混沌状态,类似几年前那种极端环境的市场不能成为我们投资的标定背景。

《财道》:为何说这是一个精选个股的时代?

李杰:越是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就越需要回到投资的本质,也就是企业内在价值的识别上,而不是被简单的指数化思维,或者依靠宏观数据指导的择时牵着鼻子走。在美国1965年至1980年长达15年道琼斯指数几乎原地踏步的背景下,巴菲特却取得高达20.59倍的总收益率,15年的复合收益率高达22.34%,正体现了价值投资的魅力所在。

《财道》:你有一个投资逻辑,就是偏好“高价值企业”,其中的含义是什么?那么如何寻找到一个好的投资目标?

李杰:高价值企业可以最终简练为一句话,就是“很难被重置”。越是容易被模仿和复制的企业,就越不具备价值。我个人更青睐的企业特征是“大行业、小公司、轻资产、高毛利、弱周期、强竞争优势”。

美国1957年至2003年间不同级别资本支出型企业的投资回报的数据显示,资本支出/销售收入的比率最低的企业组,同期要比比率最高的企业组回报率高整整8.56倍!而且高资本支出组的复合收益率甚至还比不过标准普尔在46年间的11.18%的水平。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这一长期进程的展开,对于具有较少资本性支出,而同时又具有强大无形资产壁垒的企业,值得更多的关注。

对于投资目标的分析,首先要判断这是不是一个好的生意,这包括这笔生意是否可持续、确定性怎样,以及创造现金的能力如何;其次,好的生意未必就是好的公司,那需要诚信、具有产业抱负、企业家精神的管理层和良好企业机制的保障,才能“把正确的事做正确”;最后,好的公司要变为好的投资,需要对于企业的估值基准有一个认知,并善于利用市场的恐惧贪婪来为自己服务。好生意、好公司、好投资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划什么船?谁在划船?以及何时上船?